众所周知,徐州隶属于江苏省,是华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古九州之一,徐州的教育水平也一直都非常给力。那么徐州的大学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徐州最好的三所大学名单吧!
【徐州的大学有哪些】
目前,徐州共计拥有12所高等院校,其中本科大学6所,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等院校。专科院校6所,包括江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具体名单如下:
序号 | 学校名称 | 省份 | 城市 | 层次 | 备注 |
1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公办 |
2 | 徐州医科大学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公办 |
3 | 江苏师范大学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公办 |
4 | 徐州工程学院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公办 |
5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民办 |
6 |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 江苏 | 徐州 | 本科 | 民办 |
7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公办 |
8 |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民办 |
9 |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公办 |
10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公办 |
11 |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公办 |
12 |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 江苏 | 徐州 | 专科 | 公办 |
【徐州最好的三所大学】
一、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肇始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随后历经复校、迁址、更名、重建等举措,直至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学校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现有文昌和南湖两个校园,占地4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2000多万册(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56人,其中受聘教授岗位477人、副教授岗位893人,博士生导师530名、硕士生导师1518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目前,学校设23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以及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二、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其最早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学校设17个学院(部)、36所附属医院(临床学院);设置29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拥有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公共管理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设有生物学、临床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三、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现有专任教师1849人,其中正高381人、副高663人。同时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59个本科招生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